巴利文五部尼柯耶 | 漢譯四阿含 |
---|---|
《長部》共三十四經 | 《長阿含經》共二十二卷三十經(法藏部所傳) |
《中部》共一五二經 | 《中阿含經》共六十卷二二二經(說一切有部某派所傳) |
《相應部》共五十六相應二八七五經 | 《雜阿含經》存四十八卷一三五九經(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傳) 《別譯雜阿含經》存十六卷三六四經(可能為法藏部所傳) |
《增支部》共一法乃至十一法 | 《增一阿含經》共五十一卷四七十二經(可能為大眾部末派所傳) |
《小部》共十五部 | 雜藏:《法句經》、《義足經》、《本事經》、《本生經》等 |
資料來源: 尼柯耶 – 維基
雜阿含經
- 雜阿含經 – 漢譯四阿含之一
- 雜阿含經的經文體裁與內容
- 雜阿含經 卷數與經數的關係
- 自知不受後有
- 不顧過去 不欣未來 厭離現在
- 無常者則是苦 苦者則非我
- 若隨使使者 即隨使死
- 是名法師
- 法次法向
- 不與世間諍
- 不與世間諍
- 七處善三種觀義
- 取故生著 不取則不著
- 有因有緣集世間 有因有緣世間集
- 云何知、云何見,疾得漏盡?
- 五受陰
- 三事和合生觸
- 愚癡無聞凡夫與多聞聖弟子
- 三三昧與聖法印及知見清淨
- 何謂眾生? 何謂苦邊?
- 三事和合觸
- 云何名世間
- 云何為無明云何為明
- 善調琴絃不緩不急
-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涅槃寂滅
- 五陰偈
- 兩手和合相對作聲 三事和合觸
- 無生無滅無十二入
- 古仙人道, 齊識而還
- 譬如三蘆立於空地,展轉相依,而得竪立(四無作)
- 心識異生異滅如獼猴抓一放一
- 甚深緣起有為無為
-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
- 說緣起法 法說義說 十二緣起
- 云何名一切
- 第一義空經 有業報而無作者
- 佛陀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?
- 轉法輪經
- 四聖諦
- 十四無記
- 止觀俱修
- 不受第二箭:唯生一受。所謂身受。不生心受。
- 以一切行無常故,一切諸行變易法故,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
- 一切諸受悉皆是苦
- 受集滅道跡味患離
- 一乘道 四念處
- 自洲以自依 法洲以法依 不異洲不異依
- 諸惡不善法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
- 修習安那般那念
- 是名三昧
- 初果斷三結:身見.戒取.疑
- 無記問 火滅去處 斷樹根
- 那伽波羅裝鬼嚇佛陀
雜阿含經
1. 修多羅相應
2. 記說相應
3. 祇夜相應
《雜阿含經》為南朝 劉宋 求那跋陀羅 在元嘉年間(據推測約是在元嘉十二年至十三年,即公元435-436年),於南京祇洹寺(一說瓦官寺)出經,共五十卷,寶雲 傳譯,慧觀 筆受。
釋寶雲(376年—449年),涼洲人。精通梵語,師從佛陀跋陀羅,是江左一帶翻譯梵語最為傑出的譯經僧人之一。
釋慧觀,中國東晉、劉宋的僧侶,主張「漸悟」。本姓崔,因主持道場寺,常被稱作道場 慧觀。
雜阿含經原譯為四十八卷,少缺 四正勤相應 和 四如意足相應,古人就濫竽充數加入 阿育王遊行經(卷 25,即 640, 641 經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