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含經(梵文和巴利文:āgama)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經典,構成了部派佛教時期的經藏,在巴利三藏中又稱為《尼柯耶》(Nikaya)。阿含又譯作阿鋡、阿含暮、阿笈摩。
漢譯四部《阿含經》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時,由天竺或西域來華的僧人攜帶經本誦讀或背誦而出,和皆出自於銅鍱部的巴利經藏不同,是來自於說一切有部、法藏部、大眾部等不同的部派。
漢譯四阿含
- 《長阿含經》共 22 卷 30經(法藏部所傳)
- 《中阿含經》共 60 卷 222 經(說一切有部某派所傳)
- 《雜阿含經》存 48 卷 1359 經(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傳)
《別譯雜阿含經》存 16 卷 364 經(所傳部派未有定論) - 《增一阿含經》共 51 卷 472 經(可能為大眾部末派所傳)
漢譯阿含經與南傳佛教巴利語記載的《尼柯耶》有對應關係。
現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義亦以阿含經為基礎之一。
其內容多為當時佛陀與門徒、王公及外教人士等的言談,為最接近佛陀時代的記錄。
梵語及巴利語 āgama 是來的意思,
ā 是前置詞,有相反的意思;
gama 是去之意,
ā 非; gama 去 -> 非去 -> 來
因此古譯阿含為「歸」,「展轉傳來」,
輾轉傳來的涅槃之道。
僧肇《長阿含經序》說:「
阿含。秦言法歸。
法歸者。蓋是萬善之淵府。總持之林苑。
其為典也。…… 道無不由。法無不在。
譬彼巨海。百川所歸。故以法歸為名。」
《翻譯名義集》把「阿含」譯為
「無比法」或「教」,
意思是「法之最上者也」。
主要資料來源: 阿含經 – 維基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