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就是,就是你!

內觀智慧禪 – 大波浪、小波浪的流轉過程

張貴人

法是什麼? 法就是一種生活方式。法博大精深,超越文字概念,若引用禪修老師的話來說,要深度描述「法」一字, 恐要花三十天以上的時間。

總而言之,「法」一詞基本上有三種意義:

一、世尊喬達摩的教法-佛陀只教導一件事:大自然實相的本然/法性(性,相,體),運用大自然的力量(體用),就在當下今生,由煩惱中努力趨向聖樂和解脫。佛陀所教導的自然法性是遍一切性,而且與宗教無涉,佛教中的佛或法,道教中的道,基督教中天啓的神性,科學中「一法見萬法」的一體性,都是指同一件事,只是概念用詞不同。

二、自然現象-根據自然法則,一切事物現象自行生滅,並無幕後的主宰或創造者在操縱自然現象,一切只是持續自然發生的無我性(法無我)。心理或生理活動,名/色法的流轉過程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。

三、真理或實相-實相的法性(性體),或稱自然實相法(Paramatha Dharma)顯示一切事物本無物,唯是變遷的過程爾。所有事件、活動、自然現象以流轉、變化的過程呈現,實相一直嵌在一切事、一切處的當下,我們可以在身心之中,而非身心之外,發現真理實相。

世俗諦-是大多數人所認知的凡俗世間;勝義諦則指表象、事件、活動之下的內在根本機制及運作方式,例如,看電視或觀賞電影時,銀幕上雖呈現連續的動作和色彩,其實,科學告訴我們:畫面是由極為高速的電子粒子激射而構成,這些高速粒子反映出表面圖象之下的內在根本運作方式,由於祼眼無法捕捉這些粒子的高速,所以我們看到的只是世俗諦的表象。感官認知矇蔽了真實的狀相,觀察者的感官認知經驗,是虛妄謬誤的常見,視事物為連續性,未見無常、瞬息變異的實相。事實上,外觀的表象是由遷流變異實相的變化所形成。

概念構成的表象和實相的真理,猶如兩個層面或兩個頻道,兩者不能分割,因為兩者所呈現的是同一事件(活動),這便是禪修的道理:拉近表象與實相的鴻溝。我們運用內觀禪來觀察身心活動,由感官認知或直接體驗而來的觀察,全憑觀察者的內心狀態而定(能所/主客關係的相由心生),當修行體驗越深,了別所觀察的事件會有如光譜般地展現,初為無明所產生的虛幻表相,到變異特性的自相,進而瞬息遷流的共相,最終是證悟境界的本然實相。量子物理和測不準定理也都指出,所有事件/活動的展現端視修行者的內心狀態而定!這樣說來,禪修即是心智訓練的技巧,用以調順內心。這種訓練是以減少不清淨的五蓋來培養增強心智的善巧,並使內心不受貪、瞋、癡三毒的污染。

日常生活

在日常生活中,常有各種念頭、情緒、欲望生起,當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周遭的外在世界,感官經驗便往往覺察不到內在的生命,正如大白天由於陽光太明亮而看不見星星。這些內心經驗仍在潛意識中繼續進行,對生命造成強而有力的影響,正如佛陀所言:「外見世俗,內見其法。」內觀禪以體內的身心活動為覺知的所緣,觀察其自性,如何剎那生起滅去。其實所緣並不重要,而是在背景中運作了別的覺知,能觀的心比較重要,如以正確的心態從事觀察了別,任何所緣都是正確的所緣。一旦覺知越來越深,能觀的心會自己觀察自己,以心觀心,把自己當做覺知的所緣,觀察自心如何對周遭外在世界、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,如何心行造作的產生煩惱。

我們平均要花半秒鐘讓深層意識的心智處理接收進來的感官刺激,成為概念意識的認知/體驗,腦中有各種不同的神經元活動、與覺知的生起息息相關,例如,看見可愛的小寶寶產生一種腦部活動的模式,看見祖母又是另外一種,對同一所緣和觀察者而言,內心能夠產生各種不同感官意識的體驗,感官認知結果有賴於觀察者內心的覺知狀態,包括某種能多多少少改變我們認知和情緒的狀態,會讓世界看起來大大不同。換句話說,在禪修的道路上,內心是可以受訓練而走上靈性覺醒的新發現之旅。

在禪修的道路上,外界的因緣條件不見得總是有利,內心狀態也隨著信心和意志升降而上下波動,起初,我們努力保持強力而持續的正念,其後,禪修便成為發現之旅,每一生起的體驗都經過細密觀察,心智猶如顯微鏡,放大倍數,越來越高,才發覺我們誤解生命自性如此之久,終於發現了生命的祕密,每一次的體證,都越來越接近生起和滅去波動的止息(心行安息),這便是究竟實相,滅苦之後的聖樂。

大波浪、小波浪的流轉變化

修習正念內觀禪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全然安住當下,觀察所緣的法性,看所緣如何剎那生,剎那滅。何謂剎那當下?其定義為微細高速的生、住、滅-個週期時刻。任何現象、事件、活動都顯示不斷變異的法性,都是週期性的循環不息,大波浪中有無數的小浪,由這一剎那到下一剎那,不停變化流動。名/色法的活動過程,剎那不息流逝的法性,顯出了無常的實相,有如狂亂的流水,這過程顯示出自然現象的動態層面,觀察所緣(事件或活動)及其運作時,從頭到尾整個過程,稱為自然現象的動態過程(Dynamic Process of Phenomena)。細密觀察一切事件和活動,顯示出無間流動過程中的動態運轉,根據名色法層層轉化的剎那緣起,稍縱即逝的法性,顯示出一切法,一組法生一組法因果相續的運作。

就勝義諦來說,內觀禪其實就是層層波浪式的流轉變化,一切法中,上升的必會降下,生起的必會滅去,有過得好的時刻,也有過得不好的時刻,此處此刻,當下一切處、一切時都是循環反覆的,全在生滅的過程中,正如大浪中有小浪的生滅。名/色法有別但同時作用,名法遷流過程中,色法在另一遷流過程之中。以內觀智觀察名色,直接體驗遷流中的流動型態不同,如水乳交溶流轉,或油水分開流動,例如觀察疼痛時,我們會發現疼痛有兩種不同流動,生理上的覺受變化是粒子和能量的流動,由於疼痛帶來的內心苦受則是另一稍縱即逝的流動,這兩種名色有別的活動同時攜手出現,與所緣如影隨形。

在所觀之境和能觀之心的流動之外,禪修本身也是一種流轉過程,一種經由探究、找尋和捨棄組成的循環週期,週而復始。

1.探究-聆聽和溝通,以接納、放下的心態探索內心未知的領域。

2.找尋-在靈性覺醒途中,總會發現自然現象的展現,永遠有更微細的現象生起,在新發現的旅程中,我們因認知所緣的體驗而更接近自然實相。

3.捨棄-棄捨也是種修行工具,為進階到更深細的境界而必須學得的心智技巧,自然法則就是凡生起的必定滅去,粗的消失,細的生起,如此週而復始,淨妙才會生起。

觀禪有如顯微鏡的倍數放大之後,過去的粗顯認知消失並被棄捨、更新、更精細的認知生起,觀察自然現象的結果端視觀察者的心所而定,所以在修行中,所改變的並非所觀的所緣法性,改變其實來自能觀的心,和緣起過程所生起的心所,在由粗到細的循環週期中直接體驗和認知,當會契入法相,開花結果。

善攝六根-拔除煩惱

日常生活中,外在世界經常綿密轟炸我們的六根,尤其是眼、耳、意根門, 舉例來說,聲音衝擊耳鼓而開始耳門心路過程,未經訓練的心會對聲音起一連串連鎖反應,對任何一種聲音,有人可能覺得悅耳,隨之起舞,有人覺得是噪音,甚不悅耳,產生負面反應,內在的心向外看,對聲音做出反應和評斷,內心於是被聲音帶走而引發煩惱和痛苦。反之,經過訓練的人向內看,看到耳門心路歷程的法,煩惱在哪裡生起,哪裡就是修習內觀禪之處。若能守護六根,則「聽僅是聽」的實相,經過訓練的心能夠超越概念,不會受苦。

讓我們來微觀耳門心路過程,聽的現象如何從一個過程到另一個過程,一個剎那到另一個剎那。在物理科學上,深層意識平均花半秒鐘來處理進來的感官刺激,而成為有覺知的認知/體驗,聽的現象可以分解為一連串過程,聲波在空氣中一波波的傳送,耳鼓的震動如水流,神經系統中的神經元不斷地將訊息從內耳送到腦部,像點燃火藥一連串的閃爍。

在《阿毗達摩論》中描述禪修的直接體驗,實際觀察心路歷程來看,耳聽活動是不斷變化的,也是稍縱即逝的層層流轉,耳門心路過程由四組過程組成,首先,你聽見聲音,這是耳聽過程中的第一組,當聲音衝擊聽覺感官,耳門會產生聽聞;其次,聽聞轉至意門心路過程,第二組稱為意門審度過程;第三組,你整理所聽到的聲音形式,與記憶中的耳門心路過程比較模擬,最後就是命名/假名施設過程,形成概念,以上四組心路顯示出的是一個耳識,這便是耳門心路過程發生的經過。

如果每當眼見、耳聞、鼻嗅、舌嚐、身觸,心想時,你都內觀六根生起的現象或活動,便會觀察到一切所觀的境與能觀的心,都是一個剎那到另一剎那,一個過程到另一個過程,這意味運用正念觀察當下,學著放下執著,改變內心習性,不增不減,那麼你會觀察到眼見的會消逝,耳聞的也會消逝,一切迅即消逝。當第三、四組耳門心路過程不再生起時,概念不生,剩下第一、二組心路就是如實之相,「耳聞就是耳聞」,一旦如實耳聞,也就無須渴求、瞋恚、依戀,如果沒有依戀,則不會有貪愛和取著,這就是內觀禪的方法,由密護根門而斬草除根、拔除煩惱、克服貪瞋癡三毒。

意識-一切的根源

禪修是內心訓練的技巧,運用內心這個強而有力的工具,來探索心智的更深層次,直到意識的根源。意識不能說是你的意識還是我的意識,它就是自然的能量,它是一連串生起滅去的事件,瞬息變異,如瀑流串聯一般。再回來談以上所說的耳識心路過程,當所緣觸到耳根,耳識便自動生起,能觀的心覺知所緣,耳識在三個不同層次背景的意識中運作,由最深層的有分識,到異熟心識(潛意識),最後到覺識(上意識),我們在此再用水的譬喻來描述心流。

水是我們都熟悉的元素,水與其他自然流動的普遍法性有極其相似之處,水流(法性)由未來流至現在,再流進過去,每一事件都如大浪中有許多起伏生滅的小浪。心識與水流相似,平靜或激動的心態如水性的狀態,水性代表意識狀態的心所,這些心所因意識的改變而生起。心識猶如水流一層層的變化狀態,上一層的水流係由下一層暗流變化而來,不同深度的水流有如深層的意識,表面上流動的水流如上意識,洶湧暗流代表異熟意識(潛意識),開心眼所看到的異熟心識,近似關掉聲音看3-D電影,彩色立體的心眼景像,一幕一幕生起而後消失,此種景像即是業能,決定心所為善或惡(業力),臨終時,此種景像會決定往生何趣,這相似於基督教的末日審判。我們務須具足正念來觀察水流,明光的本覺顯示出:水底層水泉流動冒出來的地下水流,水泉的水流代表有分心中最深層的意識,有分意識在這種深度的地基,近似於無夢、深度睡眠中的意識有分流。超越死亡的有分流連結生與死,生就是死,其變化過程只是相反而己。

這裡再一次運用耳聽的過程來整理一下,前面說過,從耳根認知聲音到心中形成概念,一秒鐘都不到,我們辨知聲音到形成概念,端視聲音振動所經的意識層次的品質,意識的品質又視意識最深層的業能和業行而定,有關自性、生命、法性,業的甚深法教,皆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耳識和其他五根識,感官認知反映出來,這就是「法是一種生活方式」的甚深法義!

覺知 – 心靈覺醒

內觀禪的目的是從修習正念而發展覺知,以覺醒狀態來觀察,了別正在發生的現象,因為每一當下時刻都有現象發生。唯一可以偵知內心活動的方法,就是以內心覺知來觀察心,其實,覺知是了別的心路過程,由意識的作用而來,心智訓練的緣起過程中,正念為因,覺知為果,換個方式說,即是用心智開發正念的修行,覺知會自然生起。

基本上,覺知有三種不同層次的心路過程,

第一種是經由會思考的大腦而展現的顯意識覺知,需要用到六根門,在這種過程中,覺知與根識認知所生起的思想和概念有關,每一上意識覺知的狀態都有一個腦部活動模式為對應,見、聞、嚐、嗅,觸等這些是五根識心路過程,我們運用根門從周遭世界收集資訊,它們屬於感官、概念化覺知的範疇。

第二種層次,稱為純粹覺知(Bare Awareness),由開發直覺第六感而來,這是超越概念的覺知層次,我們藉由「心觸碰所緣」的「感覺」(Feel, 非苦/樂心受)來了別,在這個層次,我們不再絕對依賴會思考大腦的根門,而更進一步,開始一種更精細、更直覺的觀察和直接認知,它不經由五根門的篩選過濾,不會形成概念。

第三種層次,證悟、如實知的本覺(Pure Awareness),是由證悟實相或正知、明光而來的本覺,最精細微妙、不藉由六根門的如實觀,運用大自然的力量(體用),如實的本覺。我們不但如實觀察,了別注意力所在的所緣,也明白過程中的法性如何運作,其實,這時我們已成為過程本身,明白了這一層之後,「萬事萬物本無物,諸相非相,僅為變異過程爾」。處於這種覺知層次時,我們目擊高度空間微妙無量的法性(法相萬千),這是形成一切事物的基礎。

當我們完全依賴根門的感官認知經驗時,會出現兩種基本缺陷,其一是根門的侷限性,觀察不到純粹體驗的全貌;其二,我們會加上一些東西,例如,如實體驗加以概念化的假名施設,因所得到的有限資訊僅建立起不完整的實際狀相(盲人摸象)。 當我們僅依靠根門時,所觀察事件的99%成份都被過濾掉了,剩下的1%我們認為是事件的真實狀相,其實只是極小一部份,例如盲人摸到象身,僅憑身觸的證據,會形成完全錯誤的大象概念。

覺知是觀察了別的過程,從中我們可以觀察覺知完整的存在經驗,不增不減如實觀、如實知。隨著覺知力加深,對實相的認知也更深,在日常生活上運用智慧處理事務變得更加善巧。藉著開發並訓練正知,繞避經由根門認知的缺陷,而更加了解自己和周遭世界。

結論

修習內觀禪,側重於觀察所緣的變異本質,而在每一體驗中都看到三共相,藉著修習,我們觀察一切事物的動態過程,而見到事物如何運作,目睹佛陀所教導的甚深緣起。起初聚焦於出入息或身體感受這個自己選擇的所緣,當修習更深入,覺知將擴展至一切體驗,就沒有特定所緣了,修行成為無所不包的覺知,我們所參與的任何活動都成為禪修所緣,這便是正知的善巧,這使「法是一種生活方式」這句話更耐人咀嚼。

更精確地說,正知是一種覺知,心智敏銳偵知日常生活中,身,口,意三行之前的起心動念,我們若愈能覺知心智怎樣在背景中運作,便愈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正行、正語、智慧。

真正的快樂與證悟來自見法,見到每時每刻生活中自然實相的正見。無明的生活中,往往不太覺知自己的意業、語業、行業,成為醞釀貪愛、執著、敵意的溫床,而貪、瞋、癡三毒是一切執著的根源,禪修有助我們發展正知,以針對真正需要採取行動,避免執著造成更多痛苦的過患。

戒(道德)、定、慧三學是佛陀說法的三大面向,佛陀早已指出了道路,就看我們如何學習禪修,將教法轉化成行動的教理行證。最後,修習內觀禪的究竟目標就是運用大自然法性的力量,而成為證悟的聖者。智慧、道德、神通由於見法而合為一體,讓我們走上淨化的內心的道路,直至彼岸,拔除一切苦!

轉貼自:美佛慧訊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近期文章

分類文章

熱門文章

  1. 什麼是格西?什麼是仁波切、喇嘛、活佛?
  2. 佛陀為何不願意回答有關「十四難」的問題
  3. 什麼是現量,比量和非量
  4. 維那與悅眾
  5. 離四句 絕百非
  6. 大乘三系: 性空唯名 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
  7. 莊子•外物篇:涸轍枯魚
  8. 文始真經
  9. 華嚴經摘錄
  10. 因陀羅網
  11. 達摩西來無一字
  12. 虛空生汝心內 猶如片雲點太清裏

標籤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