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帝陰符經》,簡稱《陰符經》,撰人不詳,傳說出於戰國黃老家之手,一說係北魏寇謙之或唐李筌撰。成書年代不詳,唐代始通行於世。收入《正統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,四百餘字分作三章,另有三百餘字本,各傳本字數有所增減,分章或不分章者皆有。
《陰符經》歷代注家解經要旨不一,或以為兵家權謀之書,或解以道家之言,宋元道士多以內丹功法注經,文人則以儒家性理之說釋之。作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經,《陰符經》迄清代已逾百家註解,其重要性不下於《道德經》和《南華真經》。
陰符,為暗合,內外契合之意。
《黃帝陰符經疏》李荃釋題:「陰,暗也。符,合也。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,故曰陰符」。
《鬼谷子·本經陰符七術》陶宏景注「陰符者,私志於內,物應於外。若合符契,故曰陰符」。
參考資料:
- 《正統道藏》洞真部本文類
- 黃帝陰符經 –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- 黃帝陰符經 – 維基百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