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阿含經》卷14:「(三四六)
如是我聞:一時,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
有三法,世間所不愛、不念、不可意。
何等為三?謂老、病、死。
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、不可念、不可意者,
如來、應、等正覺不出於世間,
世間亦不知有如來、應、等正覺知見,說正法、律。
以世間有老、病、死三法不可愛、不可念、不可意故,
是故如來、應、等正覺出於世間,
世間知有如來、應、等正覺所知、所見,說正法、律。
「以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老、病、死。
何等為三?謂貪、恚、癡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貪、恚、癡。
何等為三?謂身見、戒取、疑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身見、戒取、疑。
何等為三?謂不正思惟、習近邪道,及懈怠心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不正思惟、習近邪道及懈怠心。
何等為三?謂失念、不正知、亂心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失念、不正知、亂心。
何等為三?謂掉、不律儀、不學戒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掉、不律儀、不學戒。
何等為三?謂不信、難教、懈怠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不信、難教、嬾墮。
何等為三?謂不欲見聖、不欲聞法、常求人短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不欲見聖、不欲聞法、常求人短。
何等為三?謂不恭敬、戾語、習惡知識,
復有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不恭敬、戾語、習惡知識。
何等為三?謂無慚、無愧、放逸,
此三法不斷故,不堪能離不恭敬、戾語、習惡知識。
「所以者何?以無慚、無愧故放逸,
放逸故不恭敬,
不恭敬故習惡知識,
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、不欲聞法、常求人短,
求人短故不信、難教、戾語、嬾墮,
嬾墮故掉、不律儀、不學戒,
不學戒故失念、不正知、亂心,
亂心故不正思惟、習近邪道、懈怠心,
懈怠心故身見、戒取、疑,
疑故不離貪、恚、癡,
不離貪、恚、癡故不堪能離老、病、死。
「斷三法故,堪能離老、病、死。
云何三?謂貪、恚、癡,此三法斷已,堪能離老、病、死,
復三法斷故,堪能離貪、恚、癡。
云何三?謂身見、戒取、疑,此三法斷故,堪能離貪、恚、癡,
復三法斷故,堪能離身見、戒取、疑。
云何為三?謂不正思惟、習近邪道、起懈怠心,
此三法斷故,堪能離身見、戒取、疑,
復三法斷故,堪能離不正思惟、習近邪道及懈怠心。
云何為三?謂失念心、不正知、亂心,
此三法斷故,堪能離不正思惟、習近邪道及心懈怠,
復三法斷故,堪能離失念心、不正知、亂心。
何等為三?謂掉、不律儀、犯戒,
此三法斷故,堪能離失念心、不正知、亂心,
復有三法斷故,堪能離掉、不律儀、犯戒。
云何三?謂不信、難教、嬾墮,
此三法斷故,堪能離掉、不律儀、犯戒,
復有三法斷故,堪能離不信、難教、嬾墮。
云何為三?謂不欲見聖、不樂聞法、好求人短,
此三法斷故,堪能離不信、難教、嬾墮,
復三法斷故,堪能離不欲見聖、不欲聞法、好求人短。
云何為三?謂不恭敬、戾語、習惡知識,
此三法斷故,離不欲見聖、不欲聞法、好求人短,
復有三法斷故,堪能離不恭敬、戾語、習惡知識。
云何三?謂無慚、無愧、放逸。
「所以者何?以慚愧故不放逸,
不放逸故恭敬順語、為善知識,
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、樂聞正法、不求人短,
不求人短故生信、順語、精進,
精進故不掉、住律儀、學戒,
學戒故不失念、正知、住不亂心,
不亂心故正思惟、習近正道、心不懈怠,
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、不著戒取、度疑惑,
不疑故不起貪、恚、癡,
離貪、恚、癡故堪能斷老、病、死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」
(CBETA 2021.Q1, T02, no. 99, pp. 95c17-96b24)